给“男性妇科病论文”开一剂复方药-新华每日电讯
首 页 电子报纸 草地周刊 调查观察 成风化人 评论 要 闻 综合新闻 新华深读 新华聚焦 新华体育 新华财经 新华国际 新华融媒 医卫健康 品牌说
首页 >正文
2025

05/09

09:54
来源:
新华每日电讯5版 新华智见

给“男性妇科病论文”开一剂复方药

2025-05-09 09:54:05 来源:新华每日电讯5版 新华智见

  近日,一篇由两位妇科医生发表的论文,因子宫肌瘤样本病例中出现男性患者而引发网络热议。有媒体梳理发现,此类“男性妇科病论文”现象并非个案,多家医学期刊上都曾出现过类似闹剧。

  那些漠视生活常识和基本医学原理的论文,能堂而皇之地登上学术期刊,成为黑色幽默,其“病灶”在于期刊审核防线的失守和论文背后的灰色产业链,也提醒相关单位需要建立更加科学、立体的评价机制,真正破除“唯论文”惯性。

  学术期刊的审稿流程,类似人体“免疫系统”的功能,一般都要有几道“防线”。“男性宫颈癌患者”“男性高危产妇”之类“男性妇科病论文”,一而再、再而三地挑战读者常识,首先暴露的是学术期刊自身对专业性的忽视和冷漠。从编辑到审稿专家,再到版面的校检,如果众多环节中的任何一环,能够认真地看上一眼,类似论文也不可能冲破“免疫防线”。

  通过媒体盘点,不难发现:“男性妇科病论文”治而难除,也反映出“论文灰色产业链”这样的“合并感染”。据报道,有“论文中介”会与杂志社联系好,只要付钱,论文就一定能发,编辑也懒得认真审核……或许,也就是有这样的因,“男性妇科病论文”这样的果,才能摘掉一个,又长出一个。

  有需求就有市场,又是什么滋生出“论文灰色产业链”的市场空间呢?早在2021年多部门就联合印发了《关于深化卫生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》,强调科学设置评价标准,突出实践能力业绩导向,破除唯论文、唯学历、唯奖项、唯“帽子”倾向,鼓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扎根防病治病一线。然而,现实中一些单位仍然执着于“唯论文”,让很多医护人员两难。把论文作为一个评价指标,自然有其参考价值,但加上“唯”或“硬”这样的限定,就难免会出现“手术刀不如论文”的逆向激励,继而滋生数据造假、“男性妇科病论文”“论文灰色产业链”等乱象。

  据最新报道,涉事医院网站已发布情况说明,对存在学术不端问题的作者进行了处理。但同时也再一次提醒:根治论文中“男性妇科病”这样的奇葩“病症”,需要开出一剂“复方药”,既要运用好更加规范的学术期刊用稿审核把关机制,让“免疫系统”发挥作用;又要拿出有操作性、有建设性的执行办法,给类似医生这样“科研与实操”并重的职业以更加科学、精准、多元、合理的评价体系,可以看论文,但却不能“唯论文”。

  关于医疗的话题,总是能引起人们的关注,因为这不仅关系科学研究的治学精神,更关系每个人未来的生活质量。我们期待,当决定医护人员真正价值的考核,少些不合实际的“偏差”,多几分精准、科学,我们将看到更多医护人员轻装上阵、让更多心力和精力回归治病救人的纯粹。这既是对医护职业的尊重,也是对科研规律的敬畏,更是对生命至上的坚守。          

  (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张典标)

责任编辑:史梦佳
关键词:论文,男性,妇科病,期刊,学术,产业链,灰色,类似,评价,医护人员